粗暴地给这个世界安个心,或者人为地、简单地做个心移植手术的想法和做法被证明是失败的。
儒家的理想家庭兼摄伦理与民生两方面,且二者必然辅车相依,不可独存。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
但是,这种被用作理想社会、理想国家之模型的家庭不是家父长支配下或宗法专制支配下的准政治体——后者在传统社会中本就是现成的社会组织形式,无需构想,甚至还是新构想所欲挣脱的枷锁。(谢维扬,第24页)既然尊尊是政治,那么亲亲就倾向于非政治的质朴仁爱,这就突出了与作为政治实体的卿大夫之家的不同。他发现,在美国,始终就不存在罗马人和贵族就‘家庭这个词的含义所理解的那种家庭。贾谊曾批评诸侯王道: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汉书·贾谊传》)。缺乏伦理,则民生事业必然大受影响。
谢维扬指出,义节,即礼制,是古代的制度,也就是政治。Oikos不仅指家庭,也指整个家庭的成员、田产和资财的总和。他否定人更三圣,事历三古的传统易说,否定传统所谓的卦爻辞与卦爻画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并离《易传》而释《易经》,可以说又是与古史辨派的观点相一致。
古史辨派研究《周易》的目的是要打破汉人的经说,破坏其伏羲神农的神圣的地位而建设其卜筮的地位,辩明《易十翼》的不合于《易》上下经。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最为精粹的民族智慧。七八年以后,随着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易学研究开始走出禁区,并迅速得以开展,形成了建国以来的第二次热潮,直至今日,余热未息。是一部关于先秦易学的有得之作。
(1) 易学文献的辑佚与考注 这一方面,成绩最突出的首推屈万里、高明二先生。一九九三年,在杨氏弥留之际,其子女捐资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该书的最大特点是在清楚把握易学自身特点(朱先生称之谓两套语言)的基础上,以严谨的方法,丰富的资料,发掘出易学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此外郑先生尚著有《易学名著博览》、《易学源流》等书。可以说,唯物史观派的易学研究,是使传统的经学研究一变而为文化的和哲学的研究。读来使人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即打不通易学,就打不通中国哲学,至少打不通两宋道学。
另外,余敦康主非儒非道,亦儒亦道说。余先生的易学思想主要表现在所著《易学今昔》、《内圣外王的贯通》等著作中。罗先生撰有《生生之理》、《易经的人生哲学思想》、《生生之谓易》等论文多篇。新探索派中又可分为考注派和会通派: 1、考注派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于省吾、闻一多、高亨等人。
高先生长于考据,对古史辨派的易学观点颇有驳难。评述各家易学的价值与特色。
下篇讨论《易传中辩证的观念之展开》,作者结合《周易》经传,论述了《周易》辩证的宇宙观、辩证观的转化、折衷主义的伦理、《大学》《中庸》与《易传》的参证等问题。《易传》系孔子解《经》之作,与《经》密不可分。
近年来,随着两岸学术交流的加强,在易学研究领域也表现出了相融互补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有关易学专题史、人物思想、及易学名著的研究,也都有佳作出版。另外,黄先生十分注意积极回应大陆学者的易学研究,在及时把握大陆易学研究进况的同时,亦撰文与大陆学者商榷沟通。此书仿孔颖达《周易正义》之例,卷首冠叙论,通论先秦易学。直到六十年代初,《周易》研究才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形成了解放以来的第一次研究热潮。七十年代末,陈立夫主编《易学应用之研究》,就把科学易研究作为了一个重要内容。
屈先生还著有《学易札记》、《周易批注》、《周易集释初稿》等易学著作。但封建时代的学术思想及传承这种学术思想的方法及手段──经学,却没有因此而马上退出历史舞台。
曾春海的《朱子易学探微》、《王船山易学探微》,龚鹏程的《孔颖达周易正义研究》,周林静的《邵雍易学之研究》,陈正荣的《张载易学之研究》,赖贵三的《项安世周易玩辞研究》、《焦循雕菰楼易学研究》等,则反映了台岛易学人物专题的研究水平。在易学正热的九十年代初期,有一本很具功力的易学著作,却鲜为人知,那就是已故著名学者杨柳桥先生的《周易绎传》。
总起来说,他主易象而反对东汉以后的卦变、爻变及爻辰之说。后者则主要考证两汉易学之情状,论及两汉易学之传承、正伪、义理、象数乃至于占验等。
张先生在所著《和合学概论》一书中,根据《易传》的三才原则,建构自己的和合体系。另外徐先生尚著有《易来氏学》等易学专著。就前者言,可以说是三十年代古史辨派和唯物史观派讨论问题的继续和深入。帛易和数字卦的研究意义也大体如此。
卷后佚书,包括六篇内容,即《二三子问》、《系辞》、《易之义》(廖名春根据帛书中的一些残片定名为《衷》)、《要》、《缪和》、《昭力》。李学勤认为,有别于通行本二二相偶,非覆即变的排列规则,帛书经文的卦序,完全立足于重卦,即经卦、别卦的区别之上。
其对古人注解所作的申述或对经传文字所作的新解,则冠以绎者案三字以别之。另外他还以《周易》附会近代自然科学,演宇宙进化、民主共和。
也有个别学者如李景春,存在把古人思想现代化的倾向。此说响应者寥寥,且受到庄天山、陈世辉等人的质疑。
它们所引之卦爻辞,内容也有与今通行本《易经》相异的,可见是今通行本卦序系统内另一种不同的本子。……所谓人极,所谓中正仁义,皆易之实践原理也。如王伯平的《易经时代中国社会的结构——郭沫若周易的时代背景与精神生产批判》,李星可的《周易的时代背景与精神生产——评郭沫若所论并抒己见》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郭文进行了讨论。陈鼓应、王保玹等人认为,帛书《系辞》是道家传本。
如该书所载的《易学与天文》、《易与数理》、《易与医道》、《易与历数》等,就是探讨《易》与中国传统自然科学的关系。根据目前学术界的通常做法,我们将这一阶段的易学研究,分为两小阶段:建国后至七七年为第一阶段,七八年至今为第二阶段。
李学勤认为,帛书所根据的《系辞》,其构成和今本基本一致,不过有一部分脱失,一部分又散入它篇,才成了帛书的面貌。意在博约,何滞古今?此书除概论易学外,又融合西方哲学,创天人演化论等等新说。
其中,有辑佚,有析论,有考证。如苏渊雷著《易学会通》,自谓:义求贯通,不囿畛域。